肥城之窗

热门关键词: 
热门TAG标签:

“油茶院士”傅廷栋:“农业科研就得围着农民转”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20

科技日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蒋朝常

长江两岸,时下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整片整片金黄色的油菜花耀眼夺目、沁人心脾。

3月初,记者在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油菜田里看到,许多穿着白大褂的实验人员,正在试验田忙着杂交授粉。

傅廷栋是这个中心的主任,他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余年,带领团队培育近60个油菜品种,被称为“世界杂交油菜之父”。他也是一名始终奋战在扶贫一线的科学家,年过八旬,依然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油菜田里。

不久前,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傅廷栋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科研就得接地气

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傅氏六件套”的说法——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这正是傅廷栋的经典装扮。相比德高望重的“国宝级”学者,他看起来更像在土地里扎根的农民。

“七八月份收割完小麦,西北地区的土地就空着了,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农牧地区饲料严重短缺。”傅廷栋在调研中发现了这一问题。

1999年,他开始在位于“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甘肃和政试验麦后复种饲料(绿肥)油菜,研究推广双低杂交油菜品种。

自此,秋闲种饲料油菜,逐渐成为西北、东北多地的选择。这不但缓解了西北、东北秋冬青饲料不足的难题,而且增加了绿色覆盖。

21年来,和政县油菜种植面积从2.5万亩扩大到16万亩,亩产从100公斤增至200公斤,品种全部实现优质化(低芥酸、低硫苷),杂交种全面普及。

2019年11月,和政整县脱贫摘帽,傅廷栋院士也被和政县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几十年来,傅廷栋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科研就得围着农民打转!”满足现代农业需要、得到农民认可,才是做科研的真意义。

在田间地头培养学生

傅廷栋被学生称为“下田上瘾的人”。傅廷栋告诉记者,如今每年油菜开花、收菜籽时他还会下田,有时候跟学生们在田里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暑假会带学生去甘肃等西北地区。从1975年到现在,几十年如此。

他把油菜地当成了传道授业的主战场,坚持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培养学生、培育团队,与学生和同事一道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迄今,傅廷栋院士已培养研究生500多名,他们中的许多已成为国内外油菜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扶贫骨干;从曾经的国家深度贫困县和政走出了200多名油菜硕士、博士研究生。

他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扶贫团队,团队现有博士17人、教授10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在全世界油菜领域发表SCI论文最多的10位作者中,来自傅廷栋院士团队的就有3人。

近两年,在傅廷栋院士的大力倡导和亲自推动下,华中农业大学与甘肃和政在农业技术攻关、科技成果推广、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全面合作,去年10月,双方签订了在和政县共建“华中农业大学临夏现代农业研究院”“西北寒旱农业研究院”协议,合作内容从油菜拓展到其他作物、食用菌、先进农业、寒旱农业等诸多方面。

最大化油菜产业效益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每年生产食用植物油约1000万吨,油菜籽油占一半以上。傅廷栋见证了我国油菜的发展历程:40年来,油菜种植面积增长了3倍、亩产量增长了3倍、总产量增长了近10倍。

“随着油菜领域的科技进步,如今的油菜具有六大功效,除用于产油和饲料之外,还可以用来发展蔬菜、绿肥、采蜜、观花旅游。”说起油菜,这位“油菜院士”很是自豪,团队里的科研人员已经在从事油菜花色研究,油菜花将不再只是黄色,油菜田里将增添更多的色彩。

对于如何将油菜产业效益最大化,傅廷栋团队已在西北地区探索麦收后种油菜十几年,两个月的秋季闲田种植,既改善了田地绿化,又让农民每亩增收4吨左右的青饲料,缓解了当地畜牧业发展中的饲料问题。这也成为油菜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新疆有1亿亩盐碱地,土壤养分严重不足。”傅廷栋提出,对于重度盐碱地,可种植饲料油菜,第一年油菜翻耕作绿肥,第二年就可作饲料。

在新疆北部,通过改良饲料油菜种植技术、推广油菜新品种,农民在盐碱“花花田”上也能种出植物来;在新疆南部,饲料油菜技术简单易上手,是农牧结合的好项目。

傅廷栋预计,北方有2000万—3000万亩秋闲地、南方有4000万—5000万亩冬闲田,再发展1000万亩饲料油菜是可能的,“这相当于3到4亿亩中等草原产草量,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