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王 杰 ,27岁,社工。一大早,迎着朝阳,意气风发的王杰出门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每天进社区走访时,他都会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在入户与老年人的沟通中,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和诉求,王杰都会随手记录下来。 2月21日上午,家住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三社区的李功柱老人家传来了欢声笑语。社工王杰和陈晓辰坐在小板凳上,听老人讲述自己年轻时奋斗的故事。这位94岁的老人看上去依然硬朗,说到精彩的地方,他一只手在空中比划着,另一只手则一直紧紧地牵着王杰的手。 “小王,小陈,你们三天两头往这儿跑,爷爷我也没啥好吃的给你们。” “爷爷,回头我给您带好吃的来!” 看着一旁的小桌上有些杂乱,王杰找来一块抹布,一边继续听老人讲述历史、轻声应和着,一边擦起了桌子。 一个多小时的陪伴时间过去了,社工们跟老人道别,紧接着要赶往另一位老人家。刚走出单元门,王杰悄悄跟记者说:“你看这位李爷爷,他最需要的就是倾听。” 听老人聊家常。 年轻社工的助老“三部曲” 甸柳新村街道辖区老年人多,在全市范围内看,老龄化程度算高的。也正因为此,甸柳新村街道一直在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探索。在这里,像王杰一样投身老年社工工作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正以社工专业技能和年轻活力的创意,丰富着养老服务的供给,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王杰大学时学的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如今27岁的他已经有4年的社工工作经验。 “我们现在这个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成立两年了,我们每年都会策划一些新的养老项目,去实实在在帮助老年人。” 王杰说,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来说,他们会按照三个步骤来做,确保养老项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首先就是沟通,要用大量的时间实地走访、与老人和他们的家人沟通。边沟通、边观察,发现他们的需求。然后再根据需求寻找方法,制定项目,以此来回应需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实地去看、去沟通,才能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思考。所以说观察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需求和痛点。”王杰说,如果用一个词来定义自己的工作,那就是观察。 王杰(左一)与同事帮老年人理发。 “养老外卖”提供点单式服务 王杰和同事们的观察,让他们看到了很多弱势家庭的辛酸和无奈。 60多岁的孟女士,原本是一个长相富态、乐观开朗的人。几年前,一场脑瘤手术改变了她和家人的生活。术后需要定期治疗和长期吃药,如今干瘦干瘦的孟女士与当初判若两人。丈夫也因长期照护病人,眼神失去了原来的光彩。“以前干净整洁的家,现在看着到处都乱糟糟的。人也显得挺消极的。” 孟女士一家的状态触动着王杰,他和同事经常去家里开导两位老人,还帮助他们办理了“长期护理保险”,缓解了老人一部分经济压力。“经济上帮忙减负,心理上给予抚慰,对这个家庭来说都很重要,要让他们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觉得日子有盼头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