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之窗

热门关键词: 
热门TAG标签:

光明时评: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突破点在哪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22

  作者:朱昌俊

  近日,全国人大已经通过了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决定。该决定旨在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但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负责人表示,线上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线上交易整治不力,一方面是因为其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也因为法律对平台责任界定得不够清晰,正在修改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应对网络平台的责任进行界定,促其尽职强化管理,否则要承担损害野生动物的连带责任。

  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需要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其实在官方、学界、动物保护界早有共识。这是由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如早在2016年,有智库发布的《中国野生违禁品网络交易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2015年1月至5月,有30.6%的案件涉及到线上环节,而在2016年1月至5月,这一比例提高到了46.3%,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近几年随着线下治理的推进,线上交易的比例可能还在继续上升。而即便是在疫情期间,野生动物的网络交易也未必绝迹。如江苏镇江警方日前就梳理出4条涉嫌网上销售野生动物线索,这启示我们不能低估治理的复杂性。

  事实上,线下治理的力度越大,越需要有效堵住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向网络转移的漏洞。目前野生违禁品交易所呈现出的“网络化、隐蔽化、跨国界、跨平台”趋势,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线上交易。但网络交易本身更具隐蔽性、便利性,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治理的难度。有环保志愿团队就发现,野生违禁品交易中经常出现一些“黑话”,如一些人会发一个大象的图标,配的文字却是“非料”“果冻料”之类,这对精准打击和网络线索排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近些年还有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是打着兜售宠物的名义进行,也可能模糊治理视线。

  很显然,如果说全面禁野是治理范围的扩容,那么织密线上线下的联动治理体系,则是治理行动层面的必要升级。这方面,首先是互联网平台的责任需要在法律上予以明确。网络平台作为线上交易的场所,必须守土有责,并且平台自身具有技术优势,在这个环节加大针对性的治理干预力度,也能够大大提升治理效率,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升级相关技术。当然,责任具体如何界定,需要做好机制对接和配套支持。比如眼下有驯养繁殖证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能否售卖的“最终名单”还有待公布,只有尽快明确治理标准,网络平台才能有的放矢;而在全面禁野之后,诸如相关的周边产品和工具销售是否也需要予以限制,同样应该有周全的细化规定。

  其次,则是线下监管部门与线上网络平台之间,应该建立高效的联防共治机制。比如,一些线下非法交易背后可能挖出网上交易的利益链,而线上非法交易,也大多数伴随着线下的一系列操作,如捕猎、运输等等,这些环节都应该形成高效的信息互通、响应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压缩非法野生违禁品交易的生存空间。如有调查显示,网络平台开设专属举报通道,有利于平台方收集完整的证据线索,提升举报效果。而这种举报线索完全可以在平台与监管部门之间及时共享。

  全面禁野并非一时之风,也不能时紧时松。随着治理范围扩大,必然需要更完善的治理体系与更丰富的治理资源支撑。强调线上线下共治,其实就是要将网络平台也纳入相关治理的主体之中,这实际是丰富治理资源、完善治理链条,以期真正实现哪里有野生违禁品交易,哪里就有监管干预。顺着这一思路,像动物保护组织等社会组织、志愿力量,也都可以从机制层面更明晰确立它们的参与渠道和角色,从而在不同主体之间构建更合理、高效的协作治理机制。